“后哥本哈根时代” 碳减排交易该何去何从?

作者:

金水

发布时间:

2010-02-10


在近日结束的湖南湘科清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年终总结会上,26岁的方燕和她的10名同事一起获得了去巴厘岛旅游的奖励。这个公司全部员工不到30人,去年实现销售业绩近亿元。

 他们的主营业务是减排交易中介,这是CDM机制下的一项新生意。根据CDM碳排放交易制度,一些超额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企业,可以购买别的企业碳排放额度减少排放的指标。中国CDM项目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

方燕所在的公司就是为这些项目寻找买家,从而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除此以外,他们也指导卖家成功申请项目。

由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这让碳减排交易充满了变数。 碳减排交易充满变数 对目前正在实施的碳减排交易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买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根据这一机制,发达国家有强制减排义务,而这一义务最终还是由企业实施。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经批准的CDM项目有2300多个,其中已经注册的有730个。这730个项目每年平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亿吨,预计2012年可以累计减排20亿吨。在湖南,目前已经实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经超过130个,累计减少二氧化碳约6000万吨,实现动态二氧化硫减排10万吨/年。 迅速发展的项目申报正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为《京都议定书》至2012年即告一段落,而试图为延续这一制度做出努力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事实上,欧盟等在《京都议定书》承担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张废除议定书,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而于2001年退出议定书的美国则持无所谓态度。三方的博弈中,可能的结果就是2012年后新的协议取代议定书。这可能会对CDM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CDM需求市场仍然巨大 “后哥本哈根时代”,减排交易何去何从?湖南省CDM服务中心张汉文主任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碳减排义务的不确定性,使得碳减排交易也面临不确定性,一方面已经注册并且获得收益的项目可能受到影响,他们按年获取收益,一旦削减,那么之前的合同履约可能存在变局;另一方面湘科这样的咨询公司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不过,张汉文亦表示,他对前景乐观,且颇有信心。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汉文说:“前段时间在北京开会,业界达成一个共识,即2012年后中国CDM需求市场依然存在,并且有扩大空间的可能。”

张汉文说,他相信未来欧盟各国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而这对中国CDM项目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已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在这个问题上,政治因素和技术因素都会为之让步。”

[相关链接] 天津排放交易所下半年推碳排放交易 本报长沙讯 目前进行的碳减排交易大多是国外买家购买中国的减排额度,那么国内是否也会建立类似的交易制度?答案是肯定的,在近日举办的亚洲金融论坛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主席理查德·桑德尔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与中国石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市合资成立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进行排放权交易。

另据了解,湖南省已经与之建立密切联系,去年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陈晓红曾率队前往考察,并详细了解了交易竞价系统以及交易所期货产品业务等问题。